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机关党建 > 重点部署

“全国先进工作者”孙卫东:情系公路 无私奉献

发布时间:2020-12-25 11:20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孙卫东,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达来呼布边防养护队赛汉陶来养护站站长,1967年出生,1984年应征入伍,1988年退伍后成为公路养护大军中的一员。

 

 
吃不了苦中苦 当不了养路工
 

 

公路养护工作十分艰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线养路工最明显的形象特征。31年来,孙卫东凭借在部队上练就的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优良作风,尽责尽职完成好各项工作。2009年他担任达来呼布边防养护队赛汉陶来养护站站长以来,承担起682.3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为保障公路畅通和行车安全舒适,他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队员“吃不了苦中苦,当不了养路工,只有公路畅通,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他工作的原则,也是他从事公路养护事业的初衷和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共产党员和养护站长的他,处处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临哈线省道是额旗经济运输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之一,每天昼夜交通流量近千次,临哈线路面病害十分严重。为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尽快恢复路况,孙卫东带领养护站人员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在人员少的情况下对临哈线42公里路面病害进行了及时处治。多年来,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单位,烧油锅、备油料、提油壶,检查各项养护工具,做好准备工作;中午也顾不上休息,冒酷暑、战严寒,利用工余时间给一辆辆养护车辆加满油;下午又投入到紧张的养护生产工作中;晚上还要忙着检查,都整理妥当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最后一个回家。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嗓子喊哑了,嘴唇开裂了,喉咙直冒火,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职工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却说:“现在工作到了关键时刻,作为站长、党员,我必须要带个好头。”

在对沥青路面灌缝的作业现场,他带领大家进行试验,不理想、不成功就再来一次,忘了饥饿,忘了风吹日晒,每当工作中出现质量问题,他毫不留情地对队员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要求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每年的公路养护工作进度上去了,质量也上去了。目前,养护站所管养的公路路容路貌有了很大改观。

2009年,孙卫东被阿盟公路管理局评为先进生产者;2011年荣获全盟公路交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4月份被授予盟级“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被评为首届阿拉善好工人;2015年被评为阿拉善盟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16年度“感动交通人物”。

 

 
负重前行 用责任诠释使命担当
 

 

2014年7月,阿盟公路管理局自编、自导、自演、自制拍摄了以孙卫东个人先进事迹为题材的反映一线养路工工作生活的微电影《天边》,在全盟交通系统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片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首届职工微电影大赛组委会特别奖。

孙卫东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脸上过早爬满了“岁月痕迹”。长年累月、积劳成疾,铁打的身体也会垮,2000年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但工作起来就什么都忘了,有时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血压过高,头晕得厉害,吃两剂药,他又生龙活虎地带着大家干。2011年6月,根据阿盟公路管理局“迎国检”的统一安排,达来呼布边防养护队组织开展全员大会战,集中干部职工投入到S312临哈线(K400—K450段)50公里路段的线外整修工作中,他带着伤病,主动请缨,带领养护站职工加班加点、早出晚归,进行路肩、边坡整修工作。他带头苦干,圆满完成了任务。

 

 
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
 

 

用大家的话说,孙卫东当站长后人瘦了、黑了,连头发也比原来少了。去年他家买了新房,从装修到搬家,为了工作他从未管过,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忙前忙后,直到搬家他还不知道自己住在哪个小区。他常对人说:“上级把工作交给我,是对我极大的信任,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再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和激励着全队人员,为职工树立了榜样。在他的感染下,全站职工忘我工作,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

孙卫东经常说,最愧对的人是妻子和女儿,因为自己给予家人的太少,给予别人却很多。在工作生活中他始终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是大家公认的“热心人”。每年单位组织开展的爱心援助活动中,他总是带头支持和响应,慷慨解囊。

孙卫东用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对事业的真诚和执着,为公路事业耕耘着、付出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他守护着他所热爱的公路事业,无私奉献着闪亮的青春。

(陆春宁 于妍玲 文/图)

信息来源: 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