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早晨,“唧唧唧……哧哧哧……叮叮叮……”在G1816荣乌高速公路乌海至玛沁联络线乌海巴音陶亥至石嘴山惠农段工程(以下简称乌石项目)智慧梁场的高大工棚里,机器运转的嗡鸣、电焊迸溅的嘶响、钢筋碰撞的脆响交织在一起,如一曲激昂施工作业交响曲,从棚内奔涌而出,撞得空气都跟着震颤。
据介绍,乌石项目智慧梁场共有钢筋加工区、钢筋绑扎区、芯膜存放区、混凝土浇筑区等7大功能区。在钢筋加工核心区域,一排排架子上整齐地堆放着一摞摞钢筋原材料,一台台先进的钢筋加工设备,对钢筋原材料进行调直、切断、弯曲等加工,通过调整机器的参数,将钢筋弯曲成U形、L形等各种形状,使其成为符合设计要求的钢筋构件。“过去人工绑扎钢筋耗时长,现在高精度定位胎架配合液压模板,很快能完成分块预制。”内蒙古交通集团项目管理分公司乌石项目办总工梁铎介绍说。
蒸汽养护区内,一榀箱梁正接受“桑拿浴”。与传统梁场相比,其最大亮点是“全链条智能化”,通过智能蒸养系统、智能张拉、压浆控制系统,实现了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模板控制、养生工艺的精准调控。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可使每榀梁的钢筋绑扎时间、混凝土配合比、张拉压力曲线全流程信息即刻呈现,从而使每榀梁有了“出生证明”,运输轨迹、架设位置也一目了然。
据介绍,乌石项目共设智慧梁场两处,全封闭式钢结构大棚覆盖着关键作业区域,4条预制梁生产线、6个钢筋绑扎台座和12个移动台座分布其中,6个全封闭智能蒸养棚为预制梁的养护提供精准环境控制。这两座智慧梁场肩负着为巴音陶亥黄河特大桥及所有大中桥共计735片梁的预制重任。与传统梁场相比,其最大亮点在于“全链条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应用。在这里,智能信息系统能实时、精准呈现整个梁场的生产状况。传感器犹如敏锐的神经末梢,全方位监测梁体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从原材料选用、钢筋加工,到梁体浇筑、养生等环节,所有数据都被实时采集与记录,形成庞大而精确的数据库,为质量追溯与工艺优化筑牢数据根基,将传统的人海模式预制“梁场”变为流水线模式的数智“梁厂”,实现了从“结果管理”到“过程控制”的质变。
在巴音陶亥黄河大桥施工现场,钻机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筑桥工人正开足马力施工。目前已完成引桥桩基152根,完成主桥桩基52根,主桥钢栈桥完成117米,主桥10号墩支栈桥及钢平台搭设完成。主桥10号墩,19根永久钢护筒施工完毕,正在为主桥桩基施工做前期准备。
巴音陶亥黄河大桥全长4258.4米,是乌石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横跨内蒙古乌海市与宁夏惠农区黄河两岸,全桥共划分为14联,大桥分右岸滩地引桥、左岸滩地引桥、主桥、跨堤桥、左岸大堤外引桥五部分,主桥为双联1355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承台39个、主桥空心薄壁墩50个、引桥圆柱墩124棵、垮堤桥方墩80个、盖梁66个、桥台肋板8个。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按照生态友好、绿色施工的要求,优化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工程效率与安全性,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乌石项目,起于内蒙古乌海,终于青海玛沁,乌海至石嘴山市段起点连接G18荣乌高速,终点为石嘴山惠农区(蒙宁界),路线全长为18.761公里,全线设大桥5座,中桥10 座,通道桥6座,互通立交2处,项目建设工期60个月,概算投资23.79亿元。路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该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荣乌高速联络线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是西北地区连接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条重要运输通道。项目建成后将是区域内黄河两岸的生态要道,也是实现区域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对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及公路网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